七月,正當高溫、悶熱,是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動物生長的重要階段,也是全年魚病蟹病集中高發(fā)階段,同時也是各類缺氧事故的頻發(fā)時期,因此抓好本月的各項管理工作,事關全年豐產(chǎn)增收,現(xiàn)就本月的有關工作,提出如下建議。
河蟹養(yǎng)殖
一、適度調控飼料:首先是投飼總量應控制在正常投飼量的70%,每日投喂二次,上午9時投喂三分之一,下午5時投喂三分之二。其次是控制投飼質量,少投動物性飼料,多投植物性飼料,品種主要以28—30%蛋白的顆粒飼料及黃豆、豆粕、小麥、玉米、蠶豆等,原則上以顆粒飼料為主,如投小魚應占總投量的1/3或隔3—5天使用一次。第三是擴大投飼區(qū)域,高溫時期河蟹活動范圍縮小,投飼區(qū)域應擴大到水面的40—50%,保證河蟹吃食均勻。四是遇有連續(xù)陰雨、暴雨、悶熱天氣,可隔天投喂。
二、調好池塘水質:一是加足水位,高溫時期水位應保持在1.2米左右,深水處1.5米左右,水源較好的池塘,每周換水一次,換水量控制在10%左右,每隔1-2天加注適量新水。二是使用一次生石灰調節(jié)水質,用量每畝5-10公斤,出梅時潑灑一次,暴雨過后可增加使用次數(shù)。三是使用好EM等微生物制劑調節(jié)水質,并視池塘情況,交替使用底質改良劑。四是要高度注意外河水源狀況,水源受污染或水質較差的,不要加注入池,如非加不可時,應少量多次,隔天添加,加水后及時使用藥物調節(jié)水質。
三、保草養(yǎng)草:一是水草較好的池塘,應及時用拖刀間隔割除部分水草,并撈出池塘,開通“井”通道,使水草疏密合理,覆蓋率維持在60%左右,同時控制水草瘋長,割除水草上部,保留水面下30cm水層,有利池塘水體流動(上下對流)和方便投飼管理。二是沒有水草或水草較少的池塘,應及時投放水花生、空心菜、青萍等,以利河蟹避暑、脫殼、食用。三是嚴防水草上浮腐爛,造成池水惡化,要保證池水溶氧充足,水體正常交換,防止爛根上浮,水草已上浮的池塘,應用竹樁固定,防止風浪吹打成堆,并及時使用顆粒氧后施用芽孢桿菌等,防止水草腐爛和水質敗壞。
四、防病治病。河蟹病害重在預防,要堅持以防為主,有病快治的原則。一是在調好水質的同時,應主動預防,高溫期,使用碘制劑或二氧化氯一次,并視情況用好殺蟲藥物。二是堅持投喂5-7天藥物飼料,并在飼料中添加多維、大蒜素、護肝素、三黃粉等。三是嚴格選擇藥物,盡量不使用高刺激性藥物,以免產(chǎn)生副作用或藥害。
五、用好增氧設施,一是要保證增氧設備的完好,注意檢查整修。二是用好增氧設施,晴天中午13:00左右開機2-3小時,晚上23時前后開動4-6小時,悶熱天氣、陰雨、雷雨天氣要延長開機時間,保證池水溶氧充足。三是備足化學增氧藥劑,以備突發(fā)事件的發(fā)生,確保有備無患。蟹池中增氧效果最好的是管道底層曝氣增氧設備,安裝設置戶應充分開動設施,保證深溝有底層曝氣。無增氧機的,應采用水泵晴天13:00~15:00打“回龍”水,加強水體上下對流,增加底層溶氧。
常規(guī)魚養(yǎng)殖
一、飼料投喂:根據(jù)當前天氣、水溫及水質的變化,魚體攝食活躍程度靈活改變投喂量。通常每天投飼量2%~3%,投喂3~4次;梅雨季節(jié)連續(xù)陰雨天氣,降低投飼量(<1.5%),或選擇高品質的膨化飼料,有利于水質穩(wěn)定。每周打樣檢查魚體腸道、肝臟健康(解剖觀察),必要時飼料添加膽汁酸、維生素C、丁酸梭菌等。
二、水質管理:每周檢測池塘水質,水質指標應控制在pH值7.5~8.5、溶氧> 5mg/L、氨氮< 0.5mg/L、亞硝酸鹽氮 < 0.1mg/L等。建議每半月使用50%過硫酸氫鉀復合物粉(200g/畝)改底1次,或選用過碳酸鈉(200g/畝),氧化底部有機物,減少病原菌。補充發(fā)酵碳源(1kg/畝)+小球藻(1~2kg/畝)+EM(1L/畝)。監(jiān)測池塘溶氧,增氧機開機遵循“四開二不開”,晴天午后開、陰天清晨開、陰雨連綿半夜開、暴雨半夜開,早上日出不開、傍晚日落不開。
三、病害防治管理:
1. 細菌性敗血癥(細菌性出血病、溶血性腹水病、出血性腹水病)
主要癥狀: 病魚的組織器官不同程度出血或充血。頭部、眼眶、下頜、鰓蓋、胸鰭基部和背鰭后體表充血發(fā)紅,鰓淤血或蒼白;肛門發(fā)紅,輕壓腹部,肛門有淡黃色黏液流出。
控制措施: 采用體外消毒和內服殺菌的綜合治療。治療期間,連續(xù)開增氧機,全池潑灑消毒劑溴氯海因粉、聚維酮碘溶液或復合亞氯酸鈉粉;飼料拌喂抗菌藥物,硫酸新霉素和杜仲葉提取物、大蒜素復配,投喂藥餌料3~5天。
2. 鯽造血器官壞死?。a魚鰓出血病、鯽魚皰疹病毒?。?/p>
主要癥狀: 病魚體色發(fā)黑,游動緩慢。體表以廣泛性充血或出血為主要癥狀,尤其以鰓蓋部、下頜部、前胸部和腹部最為嚴重。鰓絲腫脹,鮮紅色,粘液較少。病魚解剖后可見肝、脾、腎等器官腫大,并有程度不一的充血,鰾壁出現(xiàn)點狀或斑塊狀充血。
控制措施:加強水質管理,減少殺蟲和水體消毒;尤其水溫22℃~28℃期間。疾病容易發(fā)生季節(jié),定期在餌料補充維生素、益生菌和免疫多糖。大量暴發(fā)死魚時,采取“不換水、不投喂、不用藥”等“三不”原則;保持水體充足溶氧,使用益生菌改善水體和魚體腸道健康。發(fā)病死亡減緩后,緩慢恢復投餌;在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、姜黃素、大黃、黃芩等中草藥及其提取物。
四、養(yǎng)殖管理注意事項
1. 日常期巡塘,注意觀察天氣、水質變化和魚的活動與攝食情況,確定相應的水質、飼養(yǎng)管理措施。不要隨便亂丟棄致病或死亡的動物,要進行無害化處理(深埋等)。使用的工具也應進行消毒處理,以防止疫病的傳播與擴散。
2. 發(fā)病后要及時準確診斷,從國家已批準的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用獸藥中選用藥物,對癥下藥。用藥時,準確計算用藥量,切忌濫用漁藥與盲目增大用藥量或增加用藥次數(shù)、延長用藥時間。從正規(guī)渠道購買獸藥、飼料、飼料添加劑等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用投入品。
3、在生產(chǎn)、養(yǎng)殖、捕撈、暫養(yǎng)、運輸?shù)雀鳝h(huán)節(jié)不使用禁用藥物、停用藥物及未經(jīng)批準使用的藥物,規(guī)范使用批準藥物,用藥遵守《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用藥明白紙》(2024版1號、2號)及國家相關規(guī)定。做好養(yǎng)殖全過程的生產(chǎn)記錄、用藥記錄等。